教研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教研学术 正文
讲座总结丨“三次国际传播浪潮”与今日之“全球南方”

时间:2025-03-08

分享:

图片


本次讲座以“全球传播生态”视角为开篇,从历史惯性、激烈博弈、历史使命、时代征程等视角,向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崛起需要面对的全球传播生态与全球传播格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幅变迁,引发了在场同学们的深切思考。

姜飞老师指出,传播生态是信息物理性传播到另外一类人群所需要的介质,而全球传播生态则决定着全球话语权的结构,也最终奠定了全球政治和文化生态格局与走向。由此出发,理解与把握“全球传播生态”,有助于我们立足当今社会,探索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题”。

姜飞老师谈到,在大国博弈下的全球传播秩序下,我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客观真实展现中国形象,使其不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攻击与歪曲。在三次传播浪潮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从缺席、亦步亦趋到小步追赶,逐渐完成了传播生态上的艰难转变。而如今的中国,更需要面对的,是全球传播生态的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全新问题。

图片

姜飞老师强调,在看到中国崛起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播现实并非同我们所期待的术语下传播,也并非因为“从落后到先进”就会得到“尊敬”的传播话术。姜飞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以1942年美国之音的诞生、2003年布什成立全球传播办公室、2008年奥巴马成立战略传播机构委员会等一系列案例为例,结合当今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指出“传播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但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的再造和转移”。此外,老师还分析了从马歇尔计划所代表的美国的基本传播战略到特朗普“推特治国”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们更好地知己知彼,结合中国实际,同时从中美贸易战中的舆论战里汲取经验,稳步形成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布局。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姜飞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5.31讲话,可谓吹响了中国国际传播迈向新征程的号角。近些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中的内容与形式,我国在中外文化博弈的前沿,如组织沟通、人际交往、国际传播、大众传播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新尝试,收获了良好成效。图片

姜飞老师还提到,与世界传播格局不断演变的进程相同步的是,我国学术领域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在不断创新,这逐步引导并推动着我国从文化自卑向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文化伟大、文明互鉴,支撑国际传播的文化思想逐步成熟。可以说,于“两个结合”伟大论断上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对当代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图片

姜飞老师指出,未来的中国国际传播,要以突破西方视野下的全球文化战略坐标为靶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认识论、以全球南方为实践论、以全球传播生态为方法论,建立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今日中国视野下的全球文化战略坐标,树立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思想意识上的合法性,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认知结构。

图片

讲座由文化与传播系主任纪忠慧教授主持并作总结。纪老师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在此背景下,我校党委和主要领导对文传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积极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对国际传播学科发展的指导意见,加速推进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姜飞教授来国关传经送宝,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姜飞教授在国际传播领域深耕数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今天的讲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际传播的历史经纬,深入解析全球传播生态与中国对外传播高质量发展路径,站位高远、见解深邃,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到会的老师可以在讲座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入研讨。

教务处副处长及扬、文化与传播系副主任钟厚涛、青年教师代表刘博睿、王睿路及文传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讲座交流。

讲座结束后,胡继平院长、毕雁英副院长在怀园会议室与姜飞副校长会晤,表示诚挚谢意。双方围绕国际传播专业建设、复合型才人培养暨跨校合作发展等议题交流意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